游酢反腐“清议”观
2018-09-03 14:52:55    来源: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

  游酢(1053—1123),字定夫,号豸山,建阳麻沙长坪人。北宋元祐八年(1093),游酢携杨时冒着大风雪来到程家,正好程颐在闭目打坐,两人不敢打扰程夫子,只得毕恭毕敬站在程门外面守候。等程夫子觉知时,门外积雪已一尺厚了,这便是“程门立雪”的故事。游酢尽得二程理学真谛,学成后南归,悉心传授理学,被尊称为“道南儒宗”。

  游酢一生,除了教书授徒,传道著作外,还有40余年从政的阅历。元符三年(1100),很多官僚、士大夫不顾国家民众死活,“玩岁曷月,以希迁转之皆,矩肯奋不顾身”。在这种腐败风行情况下,宋哲宗想到游酢的清廉之风,故对其抱有厚望,任命他为监察御史,盼能肃清腐败之风。

  游酢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。他奋不顾身地揭露当时的种种腐败现象。次年,游酢在《论士风疏》中向朝廷建议“倡清议于天下”。他说,“古人有言:‘礼义廉耻,谓之四维,四维不张,国非其有也。’今欲使士大夫人人自好,而相高以名节,则莫若朝廷之上,倡清议于天下。士有顽顿无耻,一不容于清议者,将不得齿于缙绅。亲戚以为羞,乡党以为辱”。

 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:礼、义、廉、耻,是国家的四个法纪,这四个法纪得不到伸张,国家就不能成为国家了。现在要使官僚、士大夫爱惜自己的声名,就必须要使朝廷发动在全国范围内,提倡老百姓对各级当官的士大夫实行公开的评议,使其中没有节操、不顾廉耻者在民众评议中得到恶评,将遭乡里有名望之人的鄙视,将被亲戚认为这是自己的羞耻,将被乡里认为这是大家的耻辱。通过社会舆论的压力,或许可能使他们改邪归正。

  所谓清议,用今天的话说,就是实行群众监督,用舆论使官员们改邪归正。这种思想,游酢能在900多年前的中国封建社会提出来是很了不起的。尽管在当时难以施行,却得到后来的皇帝的肯定。南宋理宗皇帝赵昀在《宋追益故朝奉大夫赠大中大夫游酢谥文肃敕》中称:“《论士风疏》奏,足以扶国本于当时。”

  在一生仕途中,游酢言行一致,廉洁自律,始终是带头发动百姓对自己进行监督,进行评议,以预防腐败的发生。他在整顿官风、整顿吏治的实践中,自己也深受了教育,终使官德不断得到提升。由于他清正廉洁,两袖清风,为官40余年,“以清德惠民莅官,遂家不能归”,意指他客死他乡时,因无钱送葬归故里,只得被葬于任上的安徽含山。(李家林)

版权所有 中共永春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永春县监察委员会 [闽ICP备16016492号]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电话:0595-23882166 联系邮箱:2103127180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