况钟:知府十三载 一片为民情
2019-04-17 08:00:37    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

  1963年11月,江西省考古所研究员陈柏泉来到况钟故里江西靖安,陈柏泉在况钟祠内发现了《秋江送别图》,后入藏江西省博物馆。关于这幅手卷的资料不多,该卷全长1338厘米,前半部分是二十五位士人的题诗,后半部分是画家苏复的《秋江送别图》。本图即其一部分,选自邹建平、程慧宁发表于2011年第6期《收藏家》的《明人手卷秋江送别诗并图卷赏析》一文。

  “东寻西找,喜只喜真凶擒到。为民请命,顾不得拼却乌纱帽。”这是昆曲名剧《十五贯》的唱词,讲述的是明代苏州知府况钟平反冤狱的故事。

  无锡屠户尤葫芦借来十五贯钱谋生计,却与养女苏戌娟戏言是卖女所得。戌娟信以为真,悲愤离家。当晚,赌棍娄阿鼠闯入尤家偷走十五贯钱,杀人灭口后逃走,邻居发现急忙报官查案。这边,戌娟离家后偶遇伙计熊友兰并结伴同行,追赶的差役怀疑二人有奸,又恰好从熊友兰身上搜得十五贯铜钱,二人无辜被判死刑。幸好前来监斩的苏州知府况钟察觉端倪,以官帽为押上奏请求复审,明察暗访后假扮算命先生才使真凶娄阿鼠认罪伏法。

  昆曲《十五贯》是根据清初剧作家朱素臣的传奇《双熊梦》改编而来的,而《双熊梦》一则由况钟为熊友兰、熊友蕙兄弟冤狱昭雪的事迹演绎而成,二则来源于宋代话本小说《错斩崔宁》和明代短篇小说集《醒世恒言》中的《十五贯戏言成巧祸》。

  在此前的版本中,无辜者被误断为凶手蒙冤而死,百姓扼腕叹息,痛斥判官草率糊涂。而到《双熊梦》和《十五贯》中,救民于水火的官员况钟出现了。这一情节转变并非偶然,选择况钟作为明断十五贯的主人公,一方面是百姓对清官能吏的推崇与期待,另一方面则是况钟声名远播,早有“况青天”“包龙图再世”的美誉,其为民伸冤、巧断冤案的清官廉吏形象已经深入人心。

  敏捷干练出仕

  况钟出生在明代江西靖安一个黄姓人家。况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被杀得只剩一个孤儿况仲谦,孤苦无助的况仲谦被无儿延续血脉的邻居黄氏收为养子,遂改姓为黄。黄仲谦育有黄钟和黄镛两个儿子,临终时让黄钟复姓。所以,四十七岁时,黄钟又改回为况钟。巧合的是,在传统文化中,黄钟为庙堂用的打击乐器,也指十二律中的第一律,形容音律的美妙,后用来比喻贤能之士,有黄钟大吕、黄钟瓦釜之说。

  况钟实在无愧于黄钟之名,他自幼勤勉好学、习知理义。二十三岁时,有人向靖安知县俞益推荐况钟。俞益刚来任职,正愁没有合适的书吏,听闻况钟写得一手好字又有真才实学,便借一次公干的机会,来到况钟家里考考他的学问。俞益刚出了一个上联“一扇千须动”,况钟不假思索就对出了下联“三梳万发齐”。俞益心中惊叹况钟才思敏捷、对答如流,当即聘请他为县衙书吏。古代官吏有别,书吏无流品、地位也不高,但工作却十分重要,不仅要誊抄公文,更得熟知律令、帮助知县处理官府事务。作为书吏的九年历练让况钟积累了丰富的基层从政经验,也加深了他对民生疾苦的体认。

  三十二岁时,况钟被推荐至礼部任仪制司主事,这是个六品官,几年后因考绩优异被越级提升为四品官仪制司郎中,其备受赏识的原因从修函造鼓一事中可知一二。据清人龚炜《巢林笔谈》记载,况钟在礼部任职时,君臣上早朝所鸣之鼓坏了,礼部打算派人重新造鼓,需草拟一封书函简要说明造鼓要求,但请了几个官员起草,都太过繁杂冗长且词不达意。有人推荐况钟试试,况钟沉默片刻后奋笔疾书“紧绷密钉,晴雨同声”八个大字,赢得满堂喝彩。“紧绷密钉”提出了造鼓的工艺要求,“晴雨同声”则明确了鼓的质量标准,如此简明务实的文风,让在座官员无不叹服。

  明宣德五年(1430年),况钟被委以苏州知府重任,皇帝在敕书中殷切嘱托:“今慎简尔等,付以郡寄,夫千里之民,安危皆系于尔,宜体朕心,以保养为务。”况钟不负所托,留下了许多为民请命、惩恶扬善的千古佳话。

  轻徭薄赋养民

  苏州本是江南富庶之地,却因赋役繁重,民不聊生,加之地主豪强横征暴敛,百姓“居则无容身之地,出则无投足之乡,死亡交急”。况钟到任时,苏州各县四年拖欠的赋税已达七百六十余万石。况钟上书请求减免部分赋税并将其折成钱钞,未被朝廷采纳。于是他另辟蹊径,招募农民租种官田和民间的荒田,因官田税粮比民田多出许多,他申请降低官田税粮,按照民田之例起征,让租户有利可图,大大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。

  为进一步降低赋税,他又上书陈情,要求减免被海水淹没的官田税额。在况钟的力争下,皇帝屡次下诏减轻苏州的重赋,使得苏州府所积存的仓粮每年有数十万石之多,除荒年救济流民外,还有富余替百姓代交各种杂赋和逋逃的租税。由此,苏州百姓得以免除高利贷的剥削,大批流亡他乡的农民重返家园。此外,况钟在苏州兴修水利、推行教化、劝课农桑,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。

  革除积弊治吏

  当时,苏州奸吏舞法,故弊丛生,被称为“天下第一剧繁难治”之所。况钟上任伊始,府衙的属吏们纷纷围绕在他身边,请示他如何处理文书、下达判词,表面上毕恭毕敬,暗地里却在察言观色。况钟佯作懵懂状,全都按照属吏的主张和意见办理。吏员以为知府愚昧易欺,心中大喜。

  过了些时日,等吏员们放松警惕原形毕露后,况钟将他们召集起来诘问道:“我信赖你们,让你们帮忙处理政务,你们却舞文弄墨,该做的阻止我做,不该做的却竭力要做,如此颠倒是非,该当何罪?”说完,便痛责了几个最为贪虐的属僚,于是“一府大震,皆奉法”。

  况钟出身书吏,深知吏员在官民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,他严惩奸吏的同时,亦能设身处地为吏员着想,替他们说话。有一次知府衙门着火,负责的吏员们惊恐万分,以为大难临头,但况钟却说“此固太守事也,小吏何足当哉”,甘愿为此罚俸,保全属吏。

  有人把况钟治吏成功的原因归结为“诚”,不仅赏罚分明,更是以身作则,逐渐革除积弊,形成了“庶使奸贪无侥幸之门,正人有激扬之志”的良好风气。

  两袖清风持家

  况钟在苏州兴利除害,深受百姓爱戴。宣德八年(1433年),况钟三年任满进京述职,苏州百姓舍不得他离开,唱着“况太守,民父母,众怀思,因去后,愿复来,养田叟”的歌谣,带着送别礼物等候在道路旁,挽留他继续留任苏州。况钟深受感动,写下一首《拒礼诗》:“清风两袖去朝天,不带江南一寸棉。惭愧士民相饯送,马前洒酒注如泉。”他的确做到了“不带江南一寸棉”,以至于“卒而归葬,舟中惟书籍、服用器物而已,别无所有”。

  况钟不仅自己清廉守洁,对家人的要求也极为严苛,他的子女都能谨守父亲清白为人的要求。况钟的大儿子况宁每年会从江西老家到苏州省亲,起初有一些喜欢逢迎拍马之人想送礼物讨好他,为表明心意以绝后患,他在家门口贴出一张告示,严词拒绝钱财贿赂。有一年,况宁即将返回靖安老家,他的文友知道况宁不会收礼,便集体创作了《秋江送别图》赠予他。他们在画中的送别诗序中写道:“行李全无金半寸,诗囊惟有字千行。故乡有问尊翁事,为说忧民两鬓霜。”这幅画清隽而雄强,寄托着苏州文人对况钟父子的深情厚谊。

  况钟一生节俭,没有给后代积累什么钱财,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,他在一首《勉子侄诗》中告诫子孙:“膏腴竟作儿孙累,珠玉还为妻女瑕。师俭古箴传肖者,取之不竭用无涯。”以诗言志传达了他勤俭务实、尚德修身的治家理念。他在家训中声明,子孙即使才能平庸没有经世致用之才,也要坚守清白高尚的节操。在如此谨严的家风下成长,难怪况宁被称赞“举止详而不烦,与人和而不失于流,持己严而不越于礼,绰有父风。”

  况钟担任了十三年苏州知府,终因积劳成疾,卒于任上。灵柩返乡之日,苏州“郡民罢市,如哭私亲”。几个世纪过去了,《十五贯》的故事唱了一年又一年,为百姓坐公堂明镜高悬的“况青天”永远留在人们心中。(邱琳 刘艳华)

版权所有 中共永春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永春县监察委员会 [闽ICP备16016492号]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电话:0595-23882166 联系邮箱:2103127180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