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在位置: 永春县纪委监察委>
【一镇一孝廉】郑玉指:支持革命 倾财报国
2019-08-23 11:34:57    来源:桃源乡讯

  百善孝为先,治政廉为首。近日,县纪委、县委宣传部、县委文明办、县妇联等单位联合在全县开展“一镇一孝廉”创建活动,深入挖掘我县孝廉文化资源,收集典型孝廉人物及其事迹,提炼孝廉文化精神内涵,打造永春孝廉文化品牌,营造行孝治家、崇廉尚德的良好社会氛围。现桃源清风微信公众号连载报道各乡镇孝廉人物及其典型事迹。

郑玉指

  名崇瑞,又名瑞麟,字绳摇,仙夹镇东里村人,生于清光绪十三年(1887年)。早年侨居马来亚槟榔屿,做苦工,后经商。他披荆斩棘,自力更生,艰苦创业,为当地侨领之一。他远在异国他乡,却心系祖国兴衰、民族荣辱;他支持革命,宣扬大义,大忠大孝。

  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倡组中国同盟会后,海外侨胞对日益腐败的清朝政府早就深恶痛绝,一经宣传发动,就纷纷加入同盟会。南洋是华侨策划、支持和参加革命之要地,其中,槟榔屿,为北马来亚良港,从中国出海必首经其地,是福建侨胞重要聚居地。孙中山先生三次到槟榔屿,宣传革命并策动各地华侨参加革命活动。

  清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9月,槟榔屿成立中国同盟会分会。郑玉指素怀爱国之心,拥护孙中山先生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”的革命主张,成为槟榔屿分会第一批会员。他多次参加孙中山亲自主持召开的重要骨干会议,深受其“鼓其勇气,乘此良机,共谋大举”的教导。为支持革命,他带头倾其所有,捐出了大部分钱财,同时发动身边的广大华侨捐款,很多福建华侨纷纷响应,为筹措革命经费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
“旌义状”(资料图)

  宣统二年(1910年)2月,孙先生携眷属再到槟榔屿。当时槟榔屿华侨的革命非常活跃,请求参加同盟会者甚众,便在槟榔屿设立了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。为秘密筹款,再度发动起义,孙中山又召开会议,得到了广大华侨踊跃捐款,这就是广州“黄花岗起义”的先声。随后孙中山只身赴美,其家属仍留在槟榔屿,郑玉指和当地其他华侨多方照顾,筹款供给衣食日用,使孙中山无后顾之忧。

  宣统三年(1911年),广州“黄花岗起义”起义前夕,由于郑玉指等积极支持革命,孙中山为便于筹款购买和运送武器,将起义筹备会的地点选择在福建侨胞最集中的槟榔屿,得到了当地华侨的积极支持。

 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,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,对支持革命的有功人士论功嘉奖,3月,孙中山为表彰郑玉指对革命的贡献,特颁发旌义状:“郑玉指于中华民国开国之始,宣扬大义,不遗余力,特给予优等旌义状,奕代后民,永多厥义,此旌。临时大总统孙文。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初一日。”

“旌义状”石碑

  此旌义状于民国年间被刻于石碑,立于郑玉指的家乡—东里村,只见古拙苍老的碑石上端镌嵌着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影雕像,像上刻“双十旗”,在孙中山像下,刊刻着“旌义状”三个字。“旌义状”原本只是一纸奖状,当时有很多,但是刊刻于石的却十分罕见。这块石碑,见证了郑玉指的爱国情怀。

  新中国成立后,该石碑由市有关部门征集作为文物收藏。20世纪80年代初,市有关部门依原样重刻“旌义状”碑送回东里村。1984年,东里村在村口修建雨亭“侨光亭”,重新树碑以作永久纪念。

  郑玉指的后代人才辈出,有教师,有大学生,有商人,他们秉承郑玉指精神,勤勤恳恳,热心公益,尽最大的力量为家乡作贡献。

  为了弘扬郑玉指大忠大孝的精神,东里村辛亥革命纪念馆专门设立了郑玉指展厅,以纪念传播他的爱国事迹。他是东里人的楷模和荣耀,他的精神深入每个东里人的心中,如今,东里村海内外乡贤秉承精神,大力支持家乡教育、公益事业发展。(陈博文)

版权所有 中共永春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永春县监察委员会 [闽ICP备16016492号]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电话:0595-23882166 联系邮箱:2103127180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