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州:海纳百川,清风自来
2019-09-05 16:56:31    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杂志

福州市三坊七巷全景

  福州,简称榕,别称三山、左海、冶城,为福建省省会,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埠通商的城市之一。千百年来,这个一城秀水半城山的海滨城市,受闽越文化、中原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影响,涌现出一代代务实为民、清正廉洁、胸怀祖国的名儒志士,形成了海纳百川、有容乃大的城市气质,孕育出了忧国爱民、勇于担当、清正廉洁与敢闯善谋的精神品质。

福州市鼓山的摩崖题刻“进无所苟,退无所愧,惟义所在”,出自北宋名臣陈襄。

  来自摩崖石刻的提醒

  进无所苟 退无所愧

  “进无所苟,退无所愧,惟义所在”,镌刻在福州鼓山上的这句话,为北宋名臣陈襄的名言,是其所坚守的为官之道。

  陈襄(1017~1080),字述古,号古灵先生,侯官(今福州)人,是北宋理学家。陈襄曾任枢密院直学士,知通进银台司,提举进奏院,后又兼侍读,提举司天监,兼尚书都省事等,始终以“三立”(立德、立言、立功)鞭策自己。

  庆历二年,26岁的陈襄进士及第,被授予福建浦城县(今南平市)主簿,代理县令。当时浦城豪门世族势力强大,经常挟制官府,以致“挠法缺令者久之”,许多积案难以办理。面对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,陈襄上任后,采取穷其根本、秉公办案、剖决无留的原则来整顿吏治。他撇清与豪门世族的关系,概不接见;拒收贿赂、排除干扰,每听讼必使数名小吏环立周围,使“私谒者不得发,老奸束手”。坚持从严治吏并率先垂范,陈襄改变了浦城官场风气,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。

  陈襄熟知人心,并常用此解决疑案、积案。一日,衙役抓到几个偷盗的嫌疑人。为找出谁是盗贼,陈襄说:“附近庙里有口钟,盗贼的手摸过,就会发出响声。”随后,陈襄带领大家向钟祭祀祷告,再让嫌疑人挨个伸手摸钟。检验时,发现只有一个人手上没有墨,陈襄立即将此人拿下。原来,陈襄事前偷偷让人在钟面上涂墨,再用布幔遮蔽,盗贼心术不正,必然不敢摸钟,案件便得以水落石出。

  陈襄始终将百姓记在心头。皇祐三年,陈襄任河阳令时,当地人不懂得种水田,陈襄便设立示范田,手把手地教百姓如何种植水稻;嘉祐六年,出知常州时,他发动民众开渠引水,使二百里土地得以灌溉;熙宁五年,陈襄出任杭州太守,疏浚唐代李泌六井,灌溉农田。据《宋史》记载,陈襄“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。既亡,友人视其箧(箱子),得手书累数十幅,盈纸细书,大抵皆民事也”。可见,陈襄用心收集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,始终把百姓的困难当作最要紧的事情。

  陈襄为官40年,始终清正廉洁。他在《州县提纲》中写道:“廉,盖居官者分内之事。殊不知廉可以服人,然中无所主,则见利易动,故为官当以廉为先。一陷贪墨,终身不可洗濯,故可饥可寒,可杀可戮,独不可一毫妄取。苟有一毫妄取,虽有奇才异能,终不能以善其后。”

  如今,来到鼓山,读着崖壁上遒劲有力的题刻,陈襄进退惟义、心怀百姓的情怀,虽时隔千年,却依然振聋发聩。

叶向高塑像

  重纶坊承载的敬仰

  未受一金 未求一事

  位于福州市福清市区官驿巷内的豆区园,花草繁茂,书香满园。“惟恬淡可以立身,惟忠信不欺可以事君处友……”400多年前,明朝内阁首辅叶向高在这里写下的立身名言,已成为福州市国学课堂学子必须朗诵的经典。

  叶向高(1559~1627),字进卿,号台山,福州府福清(今福清市)人,明朝大臣、政治家,万历、天启年间两度出任内阁辅臣。当时,明王朝国是日非、党争不断,他虽一心想挽救危局却力有不逮,但其克己奉公的高尚品行名留青史。

  万历三十五年,叶向高升任礼部尚书、东阁大学士,进入朝廷。叶向高入阁后,发现朝廷生活奢靡,开支浩大,“出者日赢,入者日绌”,百姓负担沉重。叶向高从自身做起,轻装简出,出门连轿子都不坐,并多次上疏请求皇帝加意留心,振刷节省。后来,神宗皇帝接纳意见,停止了一些延续多年的花销,户部因此每年节省20万两的支出。叶向高还恳请神宗皇帝减免织造龙袍的数目,减少宫廷开支,“公私匮乏,万分难处,但得节省一分,则生灵便受一分之赐”。

  叶向高任内阁首辅期间,虽身处党争旋涡却能泰然自立,与他的清风劲节密不可分。叶向高的妻子俞氏有个侄子名柳玉,天天缠着姑妈想要当官。叶向高知道他不学无术,但不好贸然拒绝。一次,在岳父家,叶向高拿了两块银子给柳玉,他喜出望外,接了银子转身就走。叶向高又拿出两块给身边的仆人马细职,细职随手把银子垫在桌脚下,把桌子垫平了。叶向高严肃地对俞氏说:“如有官位,宁可给细职,不能给柳侄。”俞氏不解,叶向高说道:“刚才柳侄见钱满面喜色,抓了就走,而细职想的却是把钱用在什么地方。细职若当了官,即使无能,也不会害民,而柳侄一旦做官,定是贪官无疑。”俞氏也觉得有理,从此不再为侄儿说情。

  为官三十三年,主政十二载,叶向高殚精竭虑,呕心沥血,始终遵循“忧国奉公,每事执争效忠荩”。当时礼部尚书林欲辑评价他:“休休大度,廉公无私,在内阁七年,未尝害一人,未尝受人金钱,未尝向六部请办一件私事。”明史评价他:有裁断,善处大事。光明忠厚,有德量,好扶持善类。

  如今,在福州福清,叶向高的书斋豆区园,后人为纪念他两次入阁主政而建的重纶坊,都已成为人们缅怀这位明朝重臣、表达对克己奉公这一品质敬仰之情的场所。

林文忠公祠御碑亭

  坊巷里传承的正气

 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

  福州,还有一个地方必须要讲,就是福州的历史之源、文化之根——三坊七巷。三坊七巷,滥觞于晋,完善于唐五代,宋时起成为福州达官显贵、文士名流的主要聚居地。南宋著名学者吕祖谦曾写诗描绘:“路逢十客九青衿,半是同袍旧弟兄。最忆市桥灯火静,巷南巷北读书声。”说到这里,就不得不提到一位福州的名人——林则徐。

  广东禁烟、虎门销烟当然是林则徐的高光时刻,但其廉洁自守、刚正不阿、一身正气的品行,更是其备受世人敬重缅怀的重要原因。道光十九年,林则徐受命钦差赴广东禁烟。临行前,林则徐给沿途州县驿站发出《传牌稿》,申明自己到广东“并无随带官员供事书吏”,只带几名“随身行走”,乘轿坐车雇船,一律自己掏钱,随从“不许暗受分毫”礼物钱财,所经各州县不必张罗迎来送往。至于临时住宿的地方,“只用家常饭菜,不必备办整桌酒席,尤不得用燕窝烧烤,以节靡费”。林则徐的这则通告,不仅意在杜绝行路中的送礼行贿,也有效防止地方官吏借迎送之名敲诈勒索百姓。

  到达广州后,林则徐亲书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;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”的对联,悬挂于堂前,时刻提醒自己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,去除私欲,坚守廉洁。为抵制当时官场上的腐败风气,林则徐又在住处门外贴出告示《关防示稿》:“至公馆一切食用,均系自行买办,不收地方供应;所买物件,概照民间时价给发现钱,不准丝毫抑勒赊欠。”林则徐在广州经手经费巨大,但却从未动一毫一厘。他曾在家书中表白心志:“自矢清廉,决不敢于俸禄之外妄取民间或下僚分毫,务使上可以答君恩,下可以见祖父。吾林氏素代清白,此种污手之钱,决不要一分也。”在林则徐抵达广东之初,英国侵略者也曾采取贿赂的办法试图阻挠禁烟,但都被他严肃拒绝。对于林则徐的品行,即使英国人也不得不承认,“他的手从来没有被贿赂玷污过”。一个叫宾汉的英国人在回忆录中写道:“在中国的政治家中,这种情形(林则徐的清廉)是闻所未闻的。”

  林则徐一生不仅为官清廉,而且对家人要求极严。1847年,林则徐在陕西巡抚衙署为三个儿子写了《析产阄书》,告知每个儿子只能分一部分祖辈省吃俭用留下来的家产,现银则无。林则徐入仕从政30多年,先后当过湖广总督、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,但留下的财产尚不及他一年的“养廉银”,可见是何等清廉。后来,曾国藩在闻得林则徐家书时曾感慨:“闻林文忠公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。督抚二十年,家私如此,真不可及。吾辈当以为法。”更为可贵的是,林则徐大力倡导节俭家风。他曾专门写过一副教育子女的对联:“子孙若如我,留钱做什么?贤而多财,则损其志;子孙不如我,留钱做什么?愚而多财,益增其过。”在《析产阄书》中,他告诫子女,“惟念产微息薄,非俭难敷,各须慎守儒风,省啬用度;并须知此等薄业,购置甚难,凡我子孙,当念韩文公‘辛勤有此,无迷厥初’之语,倘因破荡败业,即非我之子孙矣。”

  如今,沿着三坊七巷的中轴线南后街往南,澳门路西侧即是林则徐纪念馆。馆中悬挂着林则徐的自勉联: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;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”。其中,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”已成为福州的城市精神,“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”则成为人们敬仰并追求的道德准则。(缪淑秀 林山 林丽敏)

版权所有 中共永春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永春县监察委员会 [闽ICP备16016492号]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电话:0595-23882166 联系邮箱:2103127180@qq.com